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,2400米厚的岩层将宇宙射线屏蔽率降低到地表水平的亿分之一。这座全球最深的地下实验室配备着72吨高纯锗探测器阵列,其能量分辨率达到0.1keV——相当于能检测到一粒沙子落入游泳池产生的水波。2019年升级的PandaX-4T实验装置,液氙靶物质总量首次突破4吨级,将暗物质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的探测阈值推至10-47cm2量级。
相关词条:锦屏地下实验室 | PandaX实验
探测器核心的500公斤钨酸钙(CaWO4)晶体阵列,在零下273.05℃的超低温环境中工作。当潜在暗物质粒子穿过时,晶体原子核的反冲能量会转化为3.5eV量级的特征荧光——这相当于单个紫外线光子的能量。2022年的实验数据显示,该系统的本底噪声已控制在每天0.8个事件以下,比早期实验降低40倍。
相关词条:低温探测器
在连续180天的观测中,系统记录了3.7×1020个核子的相互作用数据。超级计算机"天河三号"通过深度神经网络,以每秒300TB的速度筛选数据。2023年4月,算法在5.2keV能段发现一组异常信号:
能段(keV) | 事件数 | 预期本底 | 显著性σ |
---|---|---|---|
5.15-5.25 | 17 | 6.2±1.1 | 3.8 |
这个3.8σ的异常,可能对应着质量约56GeV/c2的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(WIMP)。
相关词条: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 | 显著性检验
当锦屏实验室捕捉到可疑信号时,全球暗物质观测网络立即启动协同验证:
2023年6月的联合分析显示,冰立方在相同能段检测到2.1σ的中微子超额,而LHC的ATLAS探测器在56GeV质量窗口发现喷注能量缺失事件。这种多信使交叉验证,将暗物质候选信号的可信度提升至4.2σ。
下一代"锦屏二期"实验正在部署量子增强探测器:
预计2025年投入运行后,探测灵敏度将再提升100倍,或许能最终揭开占据宇宙质量85%的暗物质之谜。
相关词条:量子传感技术